《天龙八部》互害社会
发布时间:2015.09.16 12:00 阅读次数:1621 出自:本站
为消磨时间第二次细读了《天龙八部》且仍旧是旧版,金庸的十五本小说除《越女剑》其余都已翻过,它无疑是最让人荡气回肠的。虽然看完五味杂陈思绪激荡但若真想写下一些对此书的独到见地实为一件难事,一则数十年来各种评论浩瀚,再者此书本身鸿篇巨制,以数个国家民族互相纵横为背景的数百个鲜活人物因两代的恩怨及诡异的命运安排从而牵扯出的复杂关系,以及再深层次的也是金庸想真正表达的对于人性和感情略带佛家和道家色彩的理解。孔庆东称天龙八部为佛学的入门教材,而天龙八部这个书名正是取自于佛经以暗示人的各种非人面目和命运。
至于哪八个人能典型代表天龙八部便有许多说法,正如形形色色的武功排名都是个人所见,且因新旧版本而不同。比如关于萧峰和段誉两人武功的高低,虽二人未曾交手但可根据书中内容参照比较,在少林寺藏经阁中,扫地僧在拍死萧远山时受了萧峰一掌后说“好俊的功夫!降龙十八掌果然天下第一!”,扫地僧是何等样的人物,这么说自是说明至少萧峰不输于六脉神剑,但在新版中好像这句话被删掉了,这便增加了比较的难度,段誉体内有超级变态的内力又有莽轱朱蛤百毒不侵再配以六脉神剑北冥神功一阳指,但是战斗经验值很低,且书中说段誉这一生都未完全掌握六脉神剑都是“时灵时不灵”,萧峰虽是硬汉形象但纵观全书却是粗中有细,让我想到德罗巴踢球时候还会玩点花哨细巧的技术呢,这就是经验,而萧峰若不是最后折箭自杀实在是一个无解的人物。 当然如果仅把此书当做消遣的武侠读物就因小失大了,至少它是一次对各种感情的经历。它并非像其它书中一般宣扬大是大非,也没有明确的正反派,它要表现的只是世人皆有的“贪痴嗔”。书中人物各怀绝艺并非凡人,因贪因痴因嗔而所受的煎熬也超出凡人,这是一出悲剧,正如陈世骧对《天龙八部》的评价“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从书的内容结构上讲有三个较主要的主人公,段誉、萧峰和虚竹,因为书中所有人物关系都可由这三点发散连结,而段誉又起串联三人的作用,最后义结金兰。乍看很不合理,因为他们在社会上完全是不同的圈子而且人生乐趣生活目标大相径庭,但其实他们都是至情至性之人都是极品。 段誉是名符其实的高富帅,但在王语嫣面前就是一副吊丝样。他以大理王子之尊却在无量山洞中对玉像(为王语嫣小姨)磕了一千个头后来又给阿朱磕头都是心安理得,为了能与王语嫣在一起宁愿永远困在枯井之下,为了让她开心又宁愿舍己幸福而撮合她与慕容复。他对王姑娘的痴迷更像是一种对美的崇拜。虽然熟读佛经但他始终参不透对美的贪痴。当然如果要讲《天龙八部》中真正的吊丝非游坦之莫属,他对阿紫的感情已经超出常人所能理解的范畴了。 很多人包括我都认为萧峰是金庸武侠中的第一英雄,因为他太完美了,这种完美在我高中看这本书时还不能理解,那时不讨厌他但也不喜欢。他侠骨柔情豪放不羁为人正直,可惜一出生便带着那个时代的原罪,他是契丹人是夷狄。虽然七岁时便杀过人但随着武艺的增强武德抑制了他的血性,但这种血性又在屈辱和复仇中被唤醒,一直到阿朱舍身相劝之前他都被这种复仇的嗔念所控制。 除了个人恩怨,金庸主要通过萧峰这个人物将故事铺展到民族国家的高度,以致让萧峰直面忠和义的选择,而忠义两难全让他最后不得不死。其实他只想和阿朱去雁门关外驰马打猎牧牛放羊,这是书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但这小小的愿望永远都无法企及,这就是天生英雄的悲哀和代价。 至于虚竹,表面看是一个穷丑挫碰到狗屎运翻身又娶了白富美的故事,但其实在他身上才最明显地体现出金庸的一些佛家观点。书中说万物众生皆可成佛。虚竹连破五戒又因各种机缘想做和尚而不得,但在大家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个好和尚。他破解珍珑棋局得无崖子毕生功力又成逍遥派掌门,有段延庆暗中相助的功劳,但这也是段延庆为了报答之前虚竹出手相助。天山童姥心狠手辣却对虚竹毫无戒备且传他天山折梅手等逍遥派功夫是因为她知道虚竹的本性。虚竹得西夏公主的芳心也全靠他自己在冰窖中的本色表现。 所以破戒和成佛并不矛盾。虚竹的父亲方丈玄慈即带头大哥,受江湖人士的敬仰最后却也是个破戒和尚,只可惜未能参破所以选择自杀,使虚竹从喜剧变为悲剧。 书中没有明确的正反面人物也没有明确的加害者和受害者,但因人人皆悲剧再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兼具加害和受害这两个角色。《天龙八部》涉及两三百个人物且都具有鲜活的个性,不能逐个解析,虽然如段誉所说“各有各的缘法”,但终究都难以勘破“贪痴嗔”而摆脱心魔的纠缠。 想到当下中国社会被冠以“互害”实在毫不为过。我们当中能有多少人能摆脱贪痴嗔的心魔而洒脱生活,也许曾几何时会有逃避的念头,但终究无法对抗这世俗的力量。而我们的沉默和叹息正在为这违背人性的世俗添砖加瓦。
一月热门排行
相关小说
天龙八部
越女剑
相关武功
降龙十八掌一阳指六脉神剑北冥神功天山折梅手相关人物
游坦之玄慈虚竹萧远山无崖子王语嫣天山童姥慕容复段誉段延庆阿紫阿朱扫地僧相关门派
逍遥派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