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网
金庸小说全集

金庸网 > 金庸小说全集 > 网人论金庸

网人论金庸

张三丰专题论文

  附注:

  注一: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

  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

  根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四川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地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

  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闻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三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化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

  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

  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

  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传遍民间。

  永乐帝为了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

  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

  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太极拳的创始人。

  注二: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甯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绁,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于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山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注三: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许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许宣平的论着.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辞.再三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许宣平事迹,仅记载许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挢.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注四:

  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公元1832--1892年)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

  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公元1771--1853年)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见附表)。

  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

  蒋发为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举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胗”(旁边的月字因该是日字,倚天中文没有该字,所以就用“胗”

  代替)的“说嵩”,“刘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

  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廷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廷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

  蒋发前于王宗岳约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两书,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

  清代遗老大多已无干嘉学派(干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年)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于是后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注五:

  “东华录”载甘凤池以反清案被诱捕.有“花拳总讲法”抄本流传,其中跌法势名就有八十八个,第一势为“吕布头带紫盔”,第八十八势为“鸭摆翅跌”。

  与甘凤池同时代的同乡人吴敬梓(1701--1754年)在“儒林外史”中描述凤四爹的武功,据金和跋,即是甘凤池的原型.鲁迅先生(1881--1936年)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道金和跋文指出“儒林外史”中人物大都有其人其事而易其姓名。

  注六:

  唐豪(1897--1959年),余早年学六合拳之同学,后又同学陈式太极拳。

  唐有志于中国武术史的探讨,1932年1月2日,陈家沟拳师陈子明返乡探亲,唐随去调查太极拳史实,行前一日,余与叶良先生为二人饯行于上海梁园饭馆。

  唐豪此行,所获颇多,遂得考订太极拳创于陈王廷,并否定陈鑫(公元1849--1929年)

  所谓太极拳创自陈卜之说.唐豪着有“行健斋随笔”(1937年2月上海中国武术学会发行),中有“陈卜非太极拳祖”,录之如后:“予于张三丰为太极拳鼻祖,尝辟其妄.游陈沟时,获见陈品三『引蒙入路』及『太极拳图画讲义』稿本……『太极拳图画讲义』,今易名为『陈氏太极拳图说』,已出版矣……自序,谓太极拳系其始祖陈卜所发明,其说如左:『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太极拳之传,出自陈沟,今陈卜发明太极拳之说,出自其子孙,宜可取信于世矣,而实则不然.今从陈卜墓碑考之,碑云:“温邑东十里许陈家沟,由来久矣.相传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于兹,迄今已十三世.凡我同姓,绳绳不绝,或贸易为务,或耕耘为业,实繁有徒,其脍炙人口,炳炳足称者,独诗书传家,诵读不辍,子若孙如乡学者有人,入国学者有人,应一命受一职享天家之赐,建功于民社者又有人.藉非吾始祖积德于前,值基孔固,我辈安能有此今日乎.木本水源之思,畴得无情,因以为序,勒之于石,用垂不朽”。

  右碑立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公元1711年),系其十世孙庚所撰.其绍述先人者,“相传我祖讳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于兹”.寥寥十八字,且亦出诸传说,则陈氏始祖之事迹,文献实无足徵也.品三后于卜者十六世,自序所云,不徒墓碑所未载,族谱亦未录,自出杜撰.”

  注七:

  陈王廷,家谱作陈王庭,但族谱,墓碑及“温县志”均作陈王廷.余昔年因掌握史料不全,以为创造太极拳的陈王庭,与巡按御史兼监军御史陈王庭,在时间上,武职上,蒙恩赐上有三同,遂于1963年,1964年在“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研究”两书上误合为一人.1964年有读者写文纠正:巡按御史陈王庭为卢龙县人,1630年清兵陷广平府,王庭服堇未死.清兵退,明廷逮王庭入狱,绝粒而死;温县陈王廷为乡兵守备,明末,随县长率乡兵击退攻城“土寇”时,陈王庭已死了有十多年.我很感谢读者的纠正。

  注八:

  陈王廷所造拳共有七套,长拳一○八势就由不同的拳识组成的,除了吸收戚氏“拳经”

  三十二势中之二十九势外,从其它拳种吸收了那些势,以及那些势是他的创见,今已不可考.

  根据“陈氏拳械谱”,拳法方面还有“散手”和“短打”的势名很多(包括了攻击和破解的方法)。

  也有擒拿法的“金刚十八拿法”势名.可见当时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很全面的。

  值得注意的是传习于少林寺的“红拳”,也见于“陈氏拳械谱”,该旧谱上有“小四套亦名红拳”拳谱,其第一势为“太祖立势最高强”,末两句为“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另有“盘罗棒诀语”则说:“古刹登出(出字疑为封字之误,少林寺在登封县)少林寺,堂上又有五百僧……

  要知此棒出何处?盘罗留传在邵陵”(邵陵是少林的音转).少林寺拳棒在隋唐时即已着名,在明代抗倭战争中,很多少林寺僧献身于卫国战争.温县在黄河之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在黄河之南,仅一河之隔.这是太极拳与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一。

  另据陈王廷好友武举李际遇以地主武装结寨于嵩山少林寺之前的御砦,反抗明皇朝的逼粮纳税,陈王廷只身入寨,劝说李际遇勿叛明皇朝的史料来看,陈王廷可能早先也到过少林寺.这是太极拳与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二。

  明清之际的少林寺拳法着作,今所存者有上海隐庐影印本“拳经拳法备要”一书,上海国技学社于1927年间石印的称为“玄机秘授穴道拳诀”一书,唐豪也收藏有旧抄本(今存北京),余早年曾向唐借抄录副.余取三本合观,虽互有详略,实同出一本.其中理法及身手步法,与陈氏太极拳精要处颇为吻合。

  这是太极拳与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三。

  陈王廷既然搏采各家拳法,对距离不远的少林寺拳法不会不加采纳,这是太极拳与少林寺拳法可能有渊源的理由之四。

  此外,戚继光所采取的古今十六家拳法,与陈王廷相距约半个世纪,这些着名拳种在民间一定还有传习,陈王廷也有可能采及这些拳种。

  这些都是合理的推测,姑作为附注供三考。

  注九:

  陈王廷的“拳经总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极拳的原始拳论,是总结古代技击术(踢,打,摔,跌,拿)的一篇拳论,它阐述了攻击与防御的战略和战术,可以说是太极拳七个套路的概括性拳论.歌辞采取戚氏“拳经”图诀之处举例对照如下: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惊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

  而在陈王廷“拳经总歌”中则有:“闪惊巧取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劈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这样一对照,就不难看出陈王廷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

  但陈王廷是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他在“拳经总歌”开头的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就是他创造双人推手的理论概括。

  注十:

  王其华辑“温县志”卷十一:“吴从诲府判署县事,值河南土寇猖獗,沿河而上,直抵温城.从诲亲冒矢石,率众御之,寇不得渡.从诲曰:水战利火攻,命乡兵守备陈王廷,千总郭忠等纵火焚船,贼溺水者无数,遂遁去.忠中流矢死.”河北省“安平县志”卷之七:“人物志”:“吴从诲,……崇祯庚午(公元1630年)四应南宫不售……遂谒选(,副职也)怀庆,怀当南北冲,河南诸郡邑,寇攻陷殆尽.庚辰(公元1640年)冬,贼骑将乘冻渡河,守御河干,贼不得渡.明年,帅刘超叛,盗乘间蜂起,拥众剽掠,悉设计擒之.行河上,适寇至,率乡兵登陴(陴,城上女墙),亲冒矢石,焚贼舟二十七,溺死不可胜计.贼败,自是不敢窥河北矣.┅┅当事者材君,俾摄河内,再摄温县,所至有能声,擢曹州守.”

  注十一:

  我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法……俯仰屈伸,呼吸行气的导引术,吐纳术,在公元前四世纪已见于老子,庄子,孟子,屈原等的着作中,郭若氏在“奴隶制社会”中考证的“玉佩铭”呼吸行气方法,也相当于这一时期。

  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所编的“六禽戏”和汉末伟大医学家华佗据以改编的“五禽戏”,都是以呼吸运动结合仿效禽兽的动作,屈伸,顾盼,跳跃等动作的健身方法.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埋葬年代在公元前168年汉文帝时期.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是“医疗体育的祖国”。

  唐代德宗时有梁肃作“导引图序”(见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

  宋代民间亦有练习导引,吐纳者,见洪迈(公元1123--1202年)“夷坚志”。

  注十二:

  “云笈七签”解释“黄庭经”说:“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指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相传晋,王羲之(331--379年)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写过“黄庭经”。清,何绍基(1799--1873年)于1844年也写过“黄庭经”,(190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

  全文1223字,连书名共1226字。

  猛如虎,狠如鹰,滑如水,冷如冰?

  “八极三劈挂,鬼神都惊怕”“劈挂三八极,英雄叹莫及”

金庸书屋 jinyongshuwu.com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金庸网 金庸书屋 金庸小说 金庸小说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