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那福康安在大帅府设下天下掌门人比武大会,弄出那么二十四只御杯来,分为三等是为玉龙,金凤、银鲤。明言道要籍此二十四只杯子,为天下武林排出个先后高低座次来,从此大家便可和气相处,不必彼此争来斗去。粗粗听来,真是功德无量之举。但其真心何在呢?袁紫衣一口道破,福氏要仿晏婴的旧例,以二十四只杯子,打尽天下的武人。其心之诡秘,这次大会的潜在危险后果可想而见。
于是有了红花会群雄大闹会场,出手的人不多,最高级别也就是三当家赵半山,并由赵氏施展出神入化的暗器功夫抢夺了一樽玉龙杯。算是大大扫了福康安的脸面,长了红花会群雄的威风。红花会退走后,程灵素施展手段,将余下的七只玉龙杯尽数打碎,并强行搅散大会,至此,反清的一方算是取得了部分的胜利,说是部分,是缘于在比武过程中,许多冤仇早已结下,已不是仅仅在争夺名分上了,福氏的目的,基本已经达到。
然而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究其起因,就在赵半山的一句话上。赵半山用飞燕银梭夺过玉杯后,呼喝道∶“走吧,不可恋战!”仔细想想赵半山来此目的何在?救人?夺杯?搅乱掌门人大会?
首先奇怪的是红花会只来了那么几个人,名扬天下的快剑无双无尘道长没有来,奔雷手文泰来也没有来,更别提红花会的总舵主陈家洛公子了。为什么?他们绝不会小觑天下英雄到这般程度的,合情合理的解释只是他们并不热心要来。红花会隐退回疆多年,在那里享受桃花源的生活,领袖人物为情所伤,更再无心国事。如今的红花会,早已不如当年朝气蓬勃,想作一番大事业了。只有那个毛头小伙子心砚,还敢想敢干,自己去折腾了一番。
然后奇怪的是为什么赵半山要夺那只玉龙杯?
为什么?为什么只夺了一只玉龙杯?为什么不把杯子通通打碎?
解释一∶赵氏为救人而来,其意不在杯子。夺杯只是副产品而已,所以他没有必要打碎全部的杯子。如果沿着这条路推理下去的话,那么红花会对天下掌门人大会的漠不关心便跃然纸上。
解释二∶赵氏不敢打碎全部杯子。那有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恐怕当场及时脱身更加困难,二是从此便与天下庸碌武林人士结下深仇。这样想下去,赵氏为了一己之恩仇利益便放弃大业,实在不象是为反清事业奔走一生的赵氏所为。
解释三∶赵氏就是想夺那只杯子。根本不想把全部杯子打碎。
解释三是很有趣的,和解释一也能挂起沟来。按照它的说法,赵半山夺杯只是为了夺杯本身。显示一下自身的本事?在天下英雄面前露露红花会的威风?扫扫福康安的脸面?各各都可以是赵半山的动机。
然而,红花会夺杯,是扫了福的脸面还是给了福脸面?红花会都来抢夺这只杯子,可见这杯子确实能证明些什么,一般的人会不会这么想?红花会拿走这只杯子,意思是不是说明我们红花会的地位理应占到武林前八位?红花会的行动,是不是实际上承认了这杯子的排行权威性?答案有两种,一种是红花会想到了后果而不理,另一种是红花会没想到这种后果。
后一种的可能性实在不大,连袁紫衣等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人材济济的红花会又怎么想不到?可是如果他们想到了又为什么不理??
答案到这里就应该是很简单的了,红花会抢这只杯子无非就是为了两点,一是在天下英雄前露露风头,二是在福面前出口恶气。一个字来说,就是名。
名利二字,自古害人,贤如红花会群雄者竟也不能免俗。赵半山初遇胡斐,千金一掷,骆冰仅凭只言片字便将宝马相送,实是了不起的英雄,脱了利之一字。可是还是放不下名,以致竟为福所用,福氏在夺杯后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转失利为胜利,在大尺度上,福氏还是胜了一节。
在大关节和个人意气的尺度中,明认的和暗里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不认不行。一个矛盾从古穿到今。
看看鹿之一书,沐府和天地会争谁是正统,人都死了一个,见到陈近南时又是唇枪舌剑,大有不分个高下不服输之意。可是却被陈简简单单一句话看谁能先扳到吴三桂就将正统之争消个无形。特引一段原文如下∶───陈近南道∶“柳老爷子请勿努怒,咱们眼前大事,乃是联络湖湖豪杰,共反满清,至于将来到底是朱三太子还是朱五太子做皇帝,说来还早得很,不用先务了自己人的和气。大明帝系的正统谁属,自然是大事,可也不是咱们做臣子的一时三刻所能争得明白。来来来,摆上酒来,大伙儿先喝个痛快。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将鞑子杀光了,什么事不能慢慢商量?”沐剑声摇头道∶“陈总舵主这话可不对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保朱五太子,决不是贪图什么荣华富贵。陈总舵主只要明白天命所归,向朱五太子尽忠,我们沐王府上下,尽归陈总舵主驱策,不敢有违。”陈近南微笑摇头,说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朱三太子好端端在台湾。台湾数十万军民,天地会十数弟兄,早已向朱三太子效忠。”
柳大洪双眼一瞪,大声道∶“陈总舵主说什么数十万军民,十数万弟兄,难道想倚多为胜吗?可是天下千千万万百姓,都知道永历天子在缅甸殉国,是大明最后的一位皇帝。咱们不立永历天子的子孙,又怎对得起这位受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死于非命的大明天子?”他本来声若洪钟,这一大声说话,更是震耳欲聋,但说到后来,心头酸楚,话声竟然嘶哑。
陈近南这次来到北京,原是得悉徐天川为了唐王、桂王正统谁属之事,与沐王府白氏兄弟起了争执,以致失手打死白寒松。他一心以反清复明大业为重,倘若鞑子尚未打跑,自己伙里先争斗个为亦乐乎,反清大事必定障碍重重。是以他得讯之后,星夜从河南赶到京城,只盼能以极度忍让,取得沐王府的原宥。到北京后一问,局面远比所预料的为佳,天地会在京人众由韦小宝率领,已和沐王府的首脑会过面,双方并未破脸,颇有转圜余地,待知韦小宝又救了吴立身三人,则徐天川误杀白寒松之事定可揭过无疑。不料祁彪清和柳大洪提到唐桂之争,情势又渐趋剑拨弩张。眼见柳大洪说到永历帝殉国之事,老泪涔涔而下,不由得心中一酸,说道∶“永历陛下殉国,天人共愤。古人言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何况我汉人多过鞑子百倍?鞑子势力虽大,我大汉子只须万众一心,何愁不能驱除胡虏,还我河山。沐小公爷,柳老爷子,咱们大仇未报,岂可自己先起争执?今日之计,咱们须当同心合力,杀了吴三桂那厮,为永历陛下报仇,为沐老公爷报仇。”
沐剑声,柳大洪,吴立身等一齐站起,齐声道∶“对极,对极!”有的人泪流满面,有的人全身发抖,都是激动无比。
陈近南道∶“到底正统在隆武,还是永历,此刻也不忙细辩。沐小公爷,柳老爷子,天下英雄,只要是谁杀了吴三桂,大家都奉他号令!”沐剑声之父沐天波为吴三桂所杀,他日日夜夜所想,就是如何杀了吴三桂,听陈近南这么说,首先叫了出来∶“正是,哪一个杀了吴三桂,天下英雄都奉他号令。”
陈近南道∶“沐小公爷,敝会就跟贵府立这么一个誓约,是贵府的英雄杀了吴三桂,天地会上下都奉沐王府的号令”沐剑声接着道∶“是天地会的英雄杀了吴三桂,云南沐家自沐剑声以次,个个都奉天地会陈总舵主号令!”两人伸来手来,拍的一声,击了一掌。
江湖之上,倘若三击掌立誓,那就决计不可再有反悔。
┅┅┅
陈近南甚喜,说道∶“对,咱们已跟沐剑声三击掌立誓,按理说,沐王府剩下来的人已经不多,决不能是天地会的对手。我跟他们立这个约,一来免得争执唐桂正统,伤了两家和气,鞑子未灭,我们汉人的豪杰先行自相残杀起来,大事如何可成?二来如能将沐王府收归本会,也大大增强我天地会的力量。原来他们竟敢入宫大闹,足见为了搞倒吴贼,无所不用其极。咱们也须尽力以赴,否则给他们抢了先,天地会须奉沐王府号令,大伙儿岂不脸上无光?”┅┅───细读可见,沐王府实是中了陈之计策。而究其中计的缘由,最主要的无非是沐剑声报父仇心切而把正统之争置于脑后。这里面有个非常具有讽刺性的问题,素日理论上都以大局为重,江山百姓高于个人亲仇。可是一到实践中来,往往却都是相反的。先放下沐家,看看陈近南,其处理别人问题时有远见有胆识,到了自己,却限自己于“王爷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同样的一般。
其实这里我说的都是废话。研读历史,无非是借古照今。以一已价值观念判别历史好坏实在是谬得不能再谬的行为──除非意不在此。我看到的,他们未必看得到,现在我以为错的,几十年后没准就是对的,谁也不知道会怎样的变化。不过,至少对今天的自己会有影响,而这就足矣。在这个矛盾里面,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的矛盾,而中国能成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僵硬了几千年,原因大概也能在这里找到吧。治心为上实是至理。呵呵,到这里可真的是不知所云乐.
MAY1,1998--
易水-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金庸书屋 jinyongshuw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