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为何物?
我们都想知道,但却都不一定真的知道。或者,我们以为自己都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爱的感觉,情的经历,但我们就是说不出来,它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不排斥有的人一生都“身在此山中”而“不识(情的)真面目”。
最惨的还是那些终生渴望而从未获得、终生付出而没有任何反馈,被情爱的渴望、虚妄梦幻改变了自己的个性、颠倒了自己的人生的人。他们终日生活在情苦的煎熬之中,但就是弄不明白,这情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
比如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在小说的一开头,当她听见一阵风吹来,隐隐送来两句:“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的歌声,又听见一阵阵格格娇笑(那是程英、陆无双等几位无忧无虑的少女的笑),李莫愁喃喃自语:“那又有什么好笑?小妮子只是瞎唱,浑不解词中相思之苦,惆怅之意。”这时,李莫愁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因为识尽人间愁滋味而做了道姑,并且一生造孽万端,成了人所共愤的女魔头。但是,她真的懂得情为何物么?
她不懂的。小说在她生命的终结时,这样写道:
李莫愁撞了一个空,一个筋斗,骨碌碌地便从山坡上滚下,直跌入烈火之中。众人齐声惊叫,从山坡上望下去,只见她霎时间衣衫着火,红焰火舌,飞舞身周,但她站直了身子,竟是动也不动。众人无不骇然。
小龙女想起师门之情,叫道:“师姐,快出来!”但李莫愁挺立在熊熊大火之中,竟是绝不理会。瞬息之间,火焰已将她全身裹住。突然火中传出一阵凄厉的歌声:“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唱到这里,声若游丝,悄然而绝。
李莫愁死了。一首歌还没有唱完,只有那旋律还萦绕在我们的耳畔。在这部小说中,李莫愁曾经不止一次的唱起这支歌。直到死时还在唱:“问世间,情为何物?”——她是带着这一巨大的疑问而去的。她死了,又将这个巨大的疑问留给了我们活着的人。
那首歌的全部歌词是这样的:
问世间,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别离苦,
其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这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一首《迈陂塘》,道出了多少人心中所欲言的隐秘的疑问。我们都生活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这首词便是一个明证。金庸将它写进《神雕侠侣》,贯串了李莫愁的一生,也贯串了这部小说的始终,完全可以说这首词是这部书的“主题歌”。进而,也可以说是整个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的主题歌。——金庸只是写了一个又一个的爱情故事,披露了一种又一种隐秘而复杂的爱情心理,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爱情的疑问,没有回答。
的确,也没办法回答。
这正如三毛所说:“爱情有若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梦里花落知多少》P181)
幸而,金庸是一位深谙人情而又通佛学的人。禅宗之中,向有“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表达了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金庸在《神雕侠侣》一书的第十七回《绝情幽谷》中,也写了一个“公孙绿萼拈花”的故事,杨过在一边微笑。这一回很像是《红楼梦》的第五回,可以看成是全书的纲要。是小说的“言传”的“言”,不过,又不是像《红楼梦》第五回那样明明白白地说什么“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并进而说出每一个女性的不幸命运。
在《绝情幽谷》这一回书中,作者所写,似乎都是景语,而又都似情话;看起来像是就事论事地写一个地方、一种事物、一段奇遇,但——只要我们慢慢地品一品——又不难看出它的深刻的象征性。
且看我们能领悟多少:
次日杨过醒来,走出石屋。昨晚黑暗中没有看得清楚,原来四周草木青翠欲滴,繁花似锦。一路上已是风物佳胜,此处更是个罕见的美景之地。
转了两个弯,那绿衫少女正在道旁摘花,见他过去,招呼道:“阁下起得好早,请用早餐罢。”说着在树上摘下两朵花,递给了他。
杨过接过花来,心中嘀咕:“难道花儿也吃得的?”却见那女郎将花瓣一瓣瓣的摘下送入口中,于是学她的样,也吃了几瓣,入口香甜,芳香似蜜,更微有醺醺然的酒气,正感心神俱畅,但嚼了几下,却有一股苦涩的味道,要待吐出,似觉不舍,要吞入肚内,又有点难以下咽。他细看花树见枝叶上生满小刺,花瓣的颜色却是娇艳无比,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艳,问道:“这是什么花?我从来没见过。”那女郎道:“这叫做情花,听说世上并不多见。你说好吃么?”
杨过道:“上口极甜,后来却苦了。这花叫做情花?名字倒也别致。”说着伸手去又摘花。那女郎道:“留神,树上有刺,别碰上了!”杨过避开枝上尖刺,落手甚是小心,岂知花朵背后又隐藏着小刺,还是将手指刺损了。那女郎道:“这谷叫做‘绝情谷’,偏偏长着这许多情花。”杨过道:“为什么叫绝情谷?这名字确是..确是不凡。”
二人并肩而行,杨过鼻中闻到一阵阵的花香,又见道旁白兔、小鹿来去奔跃,甚是可爱,说不出的心旷神怡,自然而然的想起小龙女来:“倘若身旁陪我同行的是我姑姑,我真愿永远住在这儿,再不出去了。”刚想到此处,手指上刺损处突然剧痛,伤口微细,痛楚处竟然厉害之极,宛如胸口蓦地里给人用大铁锤猛击一下,忍不住“呵”的一声叫了出来,忙将手指放在口中吮吸。
那女郎淡淡地道:“想到你意中人了,是不是?”杨过给她猜中心事,脸上一红,奇道:“咦,你怎知道?”女郎道:“身上若是给情花的小刺刺痛了,十二个时辰之内不能动想思之念。否则苦楚难当。”杨过大奇,道:“天下竟有这等怪事?”女郎道:“我爹爹说道:情之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涩,而且遍身是刺,你就算小心万分,也不免为其所伤。多半因为这花儿有这几般特色,人们才给它取上这个名儿。”..
两人缓步走到山阳,此处阳光照耀,地气和暖,情花开得早,这时已结了果实。但见果子或青或红,有的青红相杂,还生着茸茸细毛,就如毛虫一般。杨过道:“那情花何等美丽,结的果实却这么难看。”女郎道:“情花的果实是吃不得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更加臭气难闻,中人欲呕。”杨过一笑道:“难道就没有甜如蜜糖的么?”
那女郎向他望了一眼,说道:“有是有的,只是从果子的外皮上却瞧不出来,有些长得极丑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难看的又未必一定甜,只有亲口试了才知。十个果子九个苦,因此大家从来不去吃它。”杨过心想:“她说的虽是情花,却似是在比喻男女之情。
难道相思的情味初时虽甜,到后来必定苦涩么?难道一对男女倾心相爱到头来是丑多美少吗?难道我这般苦苦地念着姑姑(按指小龙女),将来..”
他一想到小龙女,突然手指上又是几下剧痛,不禁右臂大抖了几下,才知道那女郎所说果然不虚。..
以上这一长段,几乎每一句话都虚实双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情花、情花刺、情花果等等无疑出于作者的虚构,世无此花,唯绝情谷中—
—这绝情谷又使我们想到《红楼梦》中的离恨天、灌愁海、大荒山、无稽崖..
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地名——有这种奇异的花。
我想我们不必过多地解释(实际上也难以真正地解释清楚)那看起来芳香美艳,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艳的情花,“吃”起来却是入口甘甜,更微有醺醺然的酒气,然而回味却又苦涩;你想采它么,它遍身是刺,就算小心万分,也不免为其所伤;你想吃它的果实么,一则情花果实皆极丑之物,二则十个果子九个苦,有些长得极丑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难看的又未必一定甜..这些大概与“情”相关,或与情相似吧。至少在金庸的小说中是如此,至少杨过“知道那女郎所说果然不虚”。那女郎乃是绝情谷主公孙止的女儿公孙绿萼,在此时此谷中与杨过相遇,明明知道情花碰不得,但却还是身不由己地爱上这位风流倜傥、潇洒机智的年轻英俊的少年。明知那杨过有了心上人而且不断地因思念心上人而苦楚难当,但她还是情不自禁,一往情深地爱着。几乎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种无望的爱、是一颗苦涩无比的果实,但她还是吃了下去,直至为了心上人而最终献出自己的生命。那是美丽而又凄凉的一生。
情为何物?
——它是美艳芳甘的花,又是丑陋苦涩的果。美丽的花枝上遍布小刺,而丑陋的果实中又有奇异的甘甜在。
也许,我们凭着自己的本能和直觉,看到的只是美艳飘香的情花,而经历人生之后又理智地看到它酸涩苦楚的情花果。乐观的人只看见情花,而悲观者则只见苦果。我们的本能倾向于情花(不知、不惜也不怕被它刺伤),而我们的理智则知道它的果实苦多甜少。
真正的情爱世界则正由这绝情谷中的情花、情花刺、情花果以及医治情花之毒的断肠草组成。——“真正的爱情就仿佛是在理性和非理性的迷离交错的小径上做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般的漫游。”瓦西列夫这样写道,“非理性和理性经过相互渗透,可以说是酿成了一杯令人心醉的爱情琼浆。两情的相互诱惑,感情、幻想之具有美感等等,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于爱情之中。
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一时的激情和道德修养,是感受的充实和想象的奔放,是残忍和慈悲,是餍足和饥渴,是淡泊和欲望,是烦恼和欢乐,是痛苦和快感,是光明和黑暗。爱情把人的种种体验熔于一炉。”①三毛的“不可说”是对的,瓦西列夫上述的“说”也是对的。另一方面,三毛的“不可说”固然令人莫测高深,而瓦西列夫的说法其实也等于没说,他说了那么一大通,究竟有什么意义?上述的话难道可以说是“情是何物”
的答案吗?
由此再来看金庸的拈花说爱、不说之说,就会更深地感到那一段寓言般地情与景的真实和深刻。
也许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金庸的“钟情”是一个现象的世界,而不是枯燥刻板的教条。不同的个性组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经验组成不同的故事和景观。正如前文所引述的那样,每一颗果实的嚼味与形状都是不尽相同的。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地去看,也应该发现它的花与刺也是不相同的。因为世界上并没有相同的绿叶,更遑论乎花。
其二,金庸的“爱情观”似乎有些灰凉,这正是从无法确认哪一颗情果是甜的而来,十个果子九个苦,一颗甜的还不知在哪里,不知会被谁碰上?
如爱情之花多么美丽又芬芳,可是要想采摘,就会被它所刺损。——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确实是悲伤的多而欢愉的少。
这首先决定于金庸的人生观,在金庸的小说中的人生,从来就是忧患多而欢乐少,杨过的一句名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正是这种人生观的总结和表现,那么爱情之果,十枚九苦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另一个原因是——正如大文豪托尔斯泰所指出的那样:“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爱情的幸与不幸大抵也是如此。这也就是我们看见情花(美丽芬芳的幸福花)大多相似而情果(具体的果实十枚九苦)却各不相同的原因。
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是一个悲情世界。其中的悲剧故事及其人物远较喜剧或正剧的为多,而且那些喜剧或正剧的故事,如果抹掉装点出的欢颜,我们也还是能回尝到其中“入口甘甜,回味苦涩”的奇异滋味。而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使得金庸笔下的情及其情爱世界格外的令人叹服、令人迷醉。
其三,尽管人生苦多乐少,尽管爱情不可捉摸(唯其如此才格外的诱人吧),金庸并不是一位爱情的虚无主义者。他笔下的诸多悲剧故事,出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的发现及对人生世界的愤怒与悲哀。这一点也许我们本无需指出的,因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或虚无主义者是没有如此热情来描述这一毕竟是美丽多姿的情爱世界的。只有一位充满激情、充满爱的而又具有深邃的智慧的人才能够创造出这样一个诱人的世界。
最后,我们已经看到,金庸并没有给出“情爱”的“定义”。——希望在此找到爱情的定义和答案的朋友肯定要大失所望。——其实这大可不必。
人们可以明确地给出它的定义,但—旦到生活中体验起来,无不感到那些事先学到的定义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爱情本来只是一种感觉,任何一板一眼的追根究底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定义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感觉才是生活本① 瓦西列夫:《情爱论》第119 页。
身。普遍适合的规律只是人们的一种理论的需要或幻想,而人性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意外和例外。“爱”这个词已被用滥了,但我们从未看见过标准答案,进而,“情”这个词也被无数次泛泛地接受了,各人的理解并不相同。有的只是些含糊朦胧的了悟。那么,就让我们再次享受这种含糊朦胧的意思吧,因为这或许比明确的定义更接近真相。情花、情刺、情果、情花刺之毒..
其实我们每一个读者都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就好。
以下的篇章中,就让我们摘下金庸播种下的情花果,一枚一枚地品尝吧。
金庸书屋 jinyongshuw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