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能招来百鸟,这似乎只是传说中的故事,在金大侠的书中,却又出现了。
昆仑三圣何足道,虽称“琴棋剑三圣”,但又自谦何足道,围棋、剑道他似乎不能称之为圣,但琴声却能引来百鸟,自是可当琴圣之名,书中这样描写道:
只听得琴声之中杂有无数鸟语,初时也不注意,但细细听来,琴声竟似和鸟语互相应答,间间关关,宛转啼鸣,郭襄隐身花木之后,向琴声发出处张去,只见三株大松树下一个白衣男子背向而坐,膝上放着一张焦尾琴,正自弹奏。他身周树木上停满了鸟雀,黄莺、杜鹃、喜雀、八哥,还有许多不知其名的,和琴声或一问一答,或齐声和唱。
……
那人弹到后来,琴声渐低,树上停歇的雀鸟一齐盘旋飞舞。突然铮的一声,琴声止歇,群鸟飞翔了一会,慢慢散去。
天姿灵秀,意气高洁,郭襄的这一仙女般遥远出尘的形象,也是只有何足道可与之相配。何足道出场,与郭襄共同强化了此书的立意:高士和英雄其实是最寂寞和失落的,绝顶高处的境界,没有回音,没有掌声。他们不能适应这庸俗的世界,他们的才能便是他们宿命的痛苦和悲剧。
郭襄和何足道的邂逅,是两位高士和天才惺惺相惜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何足道是一介狂士,有真本领,有真见识,他和所有的天才一样,都给人一种古怪孤僻缺乏平易和亲切的感觉;他琴、棋、剑三方面都有过人的造诣和修为,所以他自负而自称“三圣”。他正常的聪明和见识又让他知道不能这样太夸张,所以又在“三圣贤”之后加了“何足道”之名,使他的名号听起来有些矛盾和不协调,他是中国知识分子自负而又自谦的矛盾心态的典型表现。
这个张狂而又克制的古怪高人,其实是纯朴和易于把握的,是内心善良和守信之人。仅仅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传一句莫明其妙的话,他千里迢迢来到少林寺,他的这份古道热肠,实在朴素得很,没有世俗之人的半点机心。郭襄对他有好感,是最正常不过。郭襄有“小东邪”之称,性情与黄药师相近,遇上何足道,又是物以类聚,声气相求。何足道一曲“百鸟朝凤”,让郭襄听得不甘寂寞,也回奏一曲《考磐》,歌咏隐士,搔到何足道痒处,听得痴了。
郭襄生性脱略,深得东邪黄药师三味,也不理会男女之嫌,对何足道深为钦佩,道:“适才听得先生雅奏,空山鸟语,百禽来朝,实深钦佩。”何足道见郭襄是个妙龄女郎,大以为奇,但听她说到琴声,居然丝毫不错,很是高兴,说道:“姑娘深通琴理,若蒙不弃,愿闻清音。”
郭襄的弹琴技艺虽得自母亲黄蓉的亲传,但比起何足道来,却差了许多,但郭襄聪明之极,以平淡的手法,却弹奏了一曲《考磐》。
这词出自《诗经》,“考磐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勿谖。考磐在陆,硕人之轴,独寐独宿,永矢勿告。”是一首隐士之歌,说大丈夫在山涧之间游荡,独往独来,虽寂寞无侣,容色憔悴,但志向高洁,永不改变。
何足道听郭襄的琴音说中自己心事,不禁大是感激,琴曲已终。他还是痴痴的站着。
何足道第二次碰到郭襄,竟连架也不打了,要演奏新曲给郭襄听。
书中写到,郭襄只听了几节,不由得又惊又喜。原来这琴曲的一部分是自己奏过的《考檗》,另一部分却是秦风中的《蒹葭》之诗,两曲截然不同的调子,给他别出心裁地混合在一起,一应一答,说不出的奇妙动听,但听琴韵中奏着:“考檗在涧,硕人之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硕人之宽,硕人之宽……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独寐寤言,永矢勿谖,永矢勿谖……”郭襄心中蓦地一动:“他琴中说的‘伊人’,难道是我么?这琴韵何以如此缠绵,充满了思慕之情?”想到此处,不由得脸上微微一红。只是这琴曲实在编得巧妙,《考檗》和《蒹葭》两首曲子的原韵丝毫不失,相互参差应答,却大大地丰瞻华美起来。她一生之中,从未听到过这样的乐曲。
何足道全心沉浸在琴声之中,似乎见到一介狂生在山泽之中漫游,远远望见水中小岛站着一个温柔的少女,于是不理会山隔水阻,一股劲儿地过去见她……
何足道是个狂人、痴人,但他狂得有理,痴得可爱,为了对郭襄弹奏完琴曲,敌人向他进攻,他艺高人胆大,依旧是丝毫不理。
金庸书屋 jinyongshuwu.com